引子
2025年10月24日晚间许,从央视得闻第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决议将每年10月25日设立为“台湾光复纪念日”,并提出要举办大型活动纪念台湾“光复”。

作为历史人第一时间反应的是:诶?台湾“光复”都发生80年了,而且早就听闻台湾当局早有设立纪念日,怎么现在全国人大常委会才想起来要设立纪念日呢?难不成……
与徐同志交流一番以后头脑冷静下来,一番思考后联系起9月以来的纪念日,忽然想明白了背后的逻辑,于是决定执笔解读一番全国人大常委会设立“台湾光复纪念日”的意图。当然,本文分析的部分逻辑曾经就在分析“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日”中体现过(也算填坑了),推荐读者先生也抽空速览笔者的《“九三”还是“八一五”:从抗战纪念日看国家叙事的建构》。
文字不揣粗陋。倘若读者先生肯不吝指教,则幸甚。
“台湾光复纪念日”的概念边界
在探讨“台湾光复纪念日”之前需要明确的是,“台湾光复纪念日”或者说对台湾“光复”进行纪念的节日并不是今天才出现的。
1945年,日本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战败,10月25日上午,台湾地区的受降仪式在在台北公会堂举行。1945年10月25日也就成为了中国恢复对台湾地区行使主权的时刻。此后,中华民国当局设立了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对台行政。
最早对台湾光复的纪念起于1946年10月18日。这一天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公告10月25日为台湾省“光复纪念日”,并规定各机关学校休假1日,当时民报则把10月25日称之为“光复节”。时至1982年10月29日,台湾“内政部”修正公布了《纪念日及节日实施办法》,把每年10月25日定为“台湾光复节”,正式将“台湾光复节”纳入“法定”节日中。
可见,不同于1945年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设立“台湾省光复纪念日”的纪时性,也不同于台湾当局继承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行政传统并把纪念日法律化的行为。全国人大常委会设立“台湾光复纪念日”的决定则完全是重拾历史和国家记忆的行为。这就是本文希望讨论的问题,即作为一项代表国家力量的现代国家政治行为背后的国家意志。因此,本文讨论的“台湾光复纪念日”概念边界,即作为历史叙事和统一认同回忆的话语所强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光复纪念日”。
“台湾光复纪念日”设立背后的政治力量
现代政治学认为,一项政治决定背后往往有无数股力量——也许是学界的长期倡议、社会思潮的逐渐转向、科层官僚的权衡、乃至国际局势的微妙变化——总之都是一项相互作用、拉扯和妥协后所达成的阶段性共识。而这个过程也必然是漫长的,充满了反复的酝酿和调整,最终才凝聚为一股合力,并通过最高权力的形式予以“拍板”。
为了便于分析,笔者将“台湾光复纪念日”的决定推动背后的政治力量划为台湾统派人士、民间民意及国家机关三部分。
根据人民日报报道,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主任沈春耀透露;“近年来,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和台湾同胞多次提出建议,要求设立台湾光复纪念日,并举行纪念活动”。最早提出设立“台湾光复纪念日”的提案或者呼声的记录多不可考了,但从沈春耀的话语间可以确定的是,这些零散的呼声反映了一种持续存在的民间情绪,即希望强化台湾与中国大陆的历史联结,以对抗岛内日益喧嚣的“去中国化”思潮。
顺着这个逻辑,现实中具有这类政治意愿的首先是台湾统派。目前笔者可见的最早的台湾统派公开的对“台湾光复纪念日”的设立提出设想的时间是2025年9月。在一次两岸交流论坛上,台湾“中国统一联盟”主席纪欣向前新党发言人王炳忠提议正式设立10月25日为台湾光复纪念日,两人当场起草提案,并由纪欣连署提交。王炳忠事后在社交媒体上表示,看到提案最终被采纳,感到“无比神圣”,并强调这是对“台独”分裂势力扭曲历史的回击,是“伸张历史正义、维护民族大义”。此外,统派内如统一联盟党成员王永也在呼吁台湾同胞树立正确历史观。
除了台湾统派的声音,体制的力量对“台湾光复纪念日”提案推进也积极响应了。据凤凰网报道,身兼全国人大代表的上海市台湾同胞联谊会党组书记李海泳就是提案人之一。李海泳本来是台籍民意代表,他的响应可以反映出一定的台湾地区持有统一意愿的民意。
民间和民意代表层面的提案汇流至全国人大的决策中,起核心协调作用的则是中共中央台湾工作办公室(国台办)。2025年10月22日,国台办发言人朱凤莲在新闻发布会上宣布,将于25日前后举行纪念台湾光复80周年大会,并向台湾各界代表发出参加邀请。由于她同时还批评了民进党当局“恐吓打压”有意参与纪念活动的台湾同胞,是“完全丧失民族立场”的,因此可以推断的是,这就是纪念日即将官宣的信号。
两天后的10月24日,第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正式表决通过了《关于设立台湾光复纪念日的决定》。25日,在纪念日招待会上,国台办主任宋涛则表示:设立纪念日的决定是由习总书记亲自决策的,是“充分体现人民的意愿和国家的意志”的,目的是“维护一个中国原则,反对‘台独’分裂和外来干涉的有力行动”。
篇幅受限,关于“台湾光复纪念日”设立背后的具体政治力量可见下表:
| 时间 | 事件 | 政治力量参与者与细节 |
|---|---|---|
| 2010-2024 | 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台湾同胞多次提出设立纪念日建议。 | 零散的民间力量,目的希望带有国家层面活动巩固历史事实。 |
| 2025年5月 | 台湾“立法院”修法设立“台湾光复暨金门古宁头大捷纪念日”。 | 民进党当局合并纪念1945年光复与1949年金门战役。 |
| 2025年9月 | 纪欣与王炳忠在两岸论坛上联合起草并提交设立纪念日提案。 | 台湾统派强调强化民族认同。 |
| 2025年9月25日 | 国防部新闻发布会强调《开罗宣言》恢复台湾主权。 | 国家机关批驳“台独”。 |
| 2025年10月10日 | 台湾当局“总统”赖清德国庆致辞,称中国意图改变国际秩序。 | 民进党当局表态。 |
| 2025年10月18-19日 | “联合国成立8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武汉举行。 | 学界参与批驳“台独”,并纪念台湾光复80周年。 |
| 2025年10月20-23日 | 中国共产党二十届四中全会召开。 | 党内力量重新讨论两岸政策。 |
| 2025年10月21日 | 国台办在Facebook开设“国务院台办发言人”账号。 | 国家机关加强对台宣传。 |
| 2025年10月22日 | 国台办新闻发布会宣布纪念台湾光复80周年大会将于25日前后举行。 | 国家机关放风纪念日将设立。 |
| 2025年10月24日 | 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通过设立台湾光复纪念日决定。 | 沈春耀透露草案背后的决策力量。 |
| 2025年10月25日 | 首个台湾光复纪念日,北京举办招待会与纪念大会。 | 宋涛致辞;台湾代表出席。 |
总之,“台湾光复纪念日”设立背后的逻辑链条是“多年民间呼吁——统派介入——人大代表体制内倡议——国台办协调——最高领导人拍板——全国人大确认”。
对“光复纪念日”解释的三种叙事
要理解2025年设立“台湾光复纪念日”的意图,除了厘清背后的政治力量参与,更重要的是理解1945年台湾治权移交以后所形成的三种历史解释。这就是台湾统派、中国共产党和台湾本土派的立场,也正是它们构成了当前两岸意识形态的对立。笔者将从他们的立场出发解读“台湾光复纪念日”的设立。
统派叙事——“光荣光复”
所谓统派叙事,就是将1945年10月25日定义为“光荣的光复”,也即把台湾在历经五十年日本殖民统治后回归中华民国这一“祖国”的怀抱定位为光荣。
光荣叙事如前文所述起于1946年10月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颁布的“光复纪念日”公告,它也是国民党战后在台施政具有合法性的产物。光荣叙事的实质就是通过国家仪式将台湾纳入中华民国的国家框架,并向台湾民众强调“中国”的国族认同。而国民党在解释光荣的前提也是在强调抗日战争国民政府浴血奋战并把台湾收回的光荣。

光荣叙事具有双重目的:一方面,“光荣”的强调对抗了“台湾独立”思潮,反复强调台湾与大陆的历史联系;但另一方面也意图与争夺抗战历史的解释权,内含了国民党败退台湾以后拒绝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号并以“中华民国”自居希望“反攻大陆”的军事设想,希望凸显国民政府才是抗战胜利的唯一合法继承者。
国民党前领导人马英九等是这种叙事持续阐述的代表。马英九曾在其历次讲话中将台湾光复与抗战中国民政府的正面战场联系起来。他反复强调:台湾的光复是中国作为二战战胜国和同盟国一员凭借巨大的军事牺牲所换来的,其法理依据是《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现国民党主席朱立伦(郑丽文任期起于2025年11月1日)也持有这种立场。10月25日台湾光复节,他在Facebook发文称“台湾光复”是不容否认的历史事实,“没有8年抗战胜利就没有台湾光复”。但岛内如新党、统一联盟党等统派党的立场则更偏向北京,即台湾光复是全中国人民的共同胜利,是“一个中国”原则的铁证。
可见,统派叙事内本身也具有相当的矛盾,国民党方面所坚持的“光荣光复”叙事来源于对其自身合法性的追溯,但国民党实际上确认了一个根本前提:台湾的命运与“中国”密不可分。因此,当2025年北京方面设立的“台湾光复纪念日”,既全盘接受了国民党认同的“台湾被‘光复’回中国”的解释框架,但通过对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的历史地位确认使国民党陷入两难,即它既无法从逻辑上反对自身也承认的伟大成就,但又不愿意默许甚至附和北京方面的解释。这是作为边缘政党的矛盾心理,换言之就是承认自身在民族复兴的宏大叙事中仅仅只是一个历史配角,从而根本上削弱了自身的合法性。而统派观点的其他政党则没有这个负担,因此也就能解释为何相较于国民党,统派的其他政党实际上与北京方面的互动更频繁,这是统派叙事的难题。
统一叙事——“必然回归”
不同于台湾统派的话语解释,中国共产党对台的叙事坚持的是“光复—统一”的逻辑。这种立场的逻辑是通过确认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流砥柱” 的历史地位,从而将台湾的回归扬弃掉纯粹国民政府的功绩评价,转而解释为包含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实现民族解放和国家复兴的一个部分。
而在法理层面则是将1943年的《开罗宣言》和1945年的《波茨坦公告》中明定的日本必须将台湾归还中国的依据作为1945年10月25日中国恢复对台湾主权的行使的顺位条文推理。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宣布其为代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以后,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则成为无可辩驳的历史事实。
所以,北京方面的统一叙事不同于1997和1999港澳的回归叙事,它是以北京和台北方面的主权归属问题早已确定为前提,并把当前形势解释为对1949年以来的解放战争内战形势的延续。统一叙事的目的正是为着实现国家统一。所以,正如全国人大设立纪念日的说法:为了激励全体中华儿女为祖国统一、民族复兴而团结奋斗。可见,北京方面的观点正是把历史纪念活动被转化为统一中国的政治动员,强化的是“统一是历史必然”的观念。
本土叙事——“外来政权占领”
无论是统一叙事还是统派叙事,都不否认台湾与中国大陆的联系,而所谓本土叙事也就是“独派”的立场则与之相反。独派的观点概述之即1945年的“回归”并不是“回归祖国”,只是把台湾的管辖权从日本殖民政权手上转移到国民政府又一个外来政权,或者说所谓的同盟国授权的“军事占领” 。独派的法理基础也就是所谓的“台湾地位未定论”,认为战后的相关条约从来没有明确规定台湾主权的最终归属。
独派的形成和立场的成熟起于1945年至1947年间,陈仪治下的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的白色恐怖。由于陈仪对台治理不考虑任何在地化,只是实行高度集权并垄断政治权力,一味排斥台湾本土精英。此外经济上还通过成立贸易局实行统制经济,垄断重要物资的进出口,导致恶性通货膨胀和物资短缺。国民党军队军纪败坏,官员贪腐横行,加之历五十年日本殖民的台湾社会在语言、文化和生活习惯上的巨大隔阂,使得社会矛盾迅速激化最终导致1947年二二八事变爆发。二二八的结果是国民政府的血腥镇压造成大量台湾本土精英的死亡和离心,彻底粉碎了台湾民众在战后初期对“祖国”的美好设想,取代之的被背叛、被屠戮的疏离感,酿成了现代台湾认同的创伤。国民政府因此被台湾人视为与日本殖民者无异的外来政权。
台湾独立运动以后民进党作为独派立场的代表逐渐形成一股政治力量,一定程度离不开这种史观。2000年,民进党上台后,就取消了台湾光复节的法定假日地位,试图对“光荣光复”叙事的进行直接的政治否定,从根本上解构台湾与中国的法理和情感联结。
三个80周年与非统一叙事的话语争夺
由于国际上存在对台湾关系以及“光复”的不同叙事和解释,重塑国内外对台问题的认识并在历史叙事上夺取最高解释权就是现实的政治问题了。2025年以来对三个纪念日的庆祝和强调并最终以“台湾光复纪念日”的设立都可以在这个政治目的下进行解读。

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
正如笔者的之前在它文所分析,2025年9月3日举办的盛大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阅兵式对国家记忆的组织和建构,更可以视为是“三部曲”的开篇。
从阅兵本身来看,其展示的军事实力明显传递出政治信号:一方面是强大的现代化军对,另一方面是受阅部队中,许多单位的前身是抗日战争时期的八路军、新四军等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武装力量,强调历史的传承与延续。充分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形象。
从领导人的话语分析,习总书记在纪念大会上的讲话强调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核心,抗战的胜利是“中国共产党发挥中流砥柱作用的胜利”,抗战胜利是“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标志着中华民族洗刷了百年屈辱,走向伟大复兴。可见领导人强调的是“伟大抗战精神”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紧密相连,也就在抗战叙事中动摇台湾独立存在的合法性。
恢复联合国席位纪念日
许多人分析“台湾光复纪念日”的同时往往忽略10月24日和10月25日也分别是联合国成立纪念日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54周年的纪念日。但如果考虑上这点就容易理解“三部曲”的逻辑了,因为正是则两个历史事件,“一个中国原则”的主张才得以从北京方面的单方面主张成为国际共识。
对1971年联合国大会第2758号决议“从政治上、法律上和程序上干净彻底地解决了包括台湾在内全中国在联合国的代表权问题” 的解读是话语对峙所在,从词本身解读,“代表权”(representation)”不与“主权”(sovereignty)相等,但通过对语义的延伸却可以相等。因此北京方面“一个中国原则”则可以与联合国决议挂钩,因此任何支持台湾参与国际组织的行为,也就是对联合国和二战后国际秩序的挑战,也就在外交上孤立了台湾,彻底排除了“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的可能性,台湾问题因此成为中国的“内政”。
台湾光复纪念日
全国人大常委会正式设立“台湾光复纪念日”的决定是“三部曲”的高潮,正是由于前两个纪念日构建的军事和法理叙事的基础,对历史叙事的构建和三者可以铆合。这也是笔者对“台湾光复纪念日”的设立的理解:即通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全民族抗战,强调台湾作为中国一部分的地位已为国际社会所承认,彻底粉碎了统派叙事与独派叙事,最后以设立纪念日开展涉台爱国教育,既彰显了国家自信,也是将历史纪念转化为“国家统一”的政治动员的最后一步。
建构主义认为,国际关系的结构不仅由物质力量决定,也受社会观念所“建构”。这体现为国家的利益并不是客观存在的,而是通过话语和互动被定义和建构出来的。而语言和叙事不仅仅是描述现实,也是在创造现实。国家采取行动需要合法性。如果行动被普遍认为是非法,则即使是强国也会面临巨大成本。因此,国家需要通过先发制人的叙事将其特定的世界观灌输于人,使其成为事实。因此,更深层次地看,三个纪念日对统一叙事体系的构建也不仅仅是为了争夺话语权。在国际关系上它更可以视为“先发制人的叙事正当化”。
| 文件 | 原文 | 北京 / 统派观点 | 独派观点 |
|---|---|---|---|
| 《开罗宣言》 | “…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满洲、台湾、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华民国。” | 台湾回归中国具有国际法约束力,是不可撤销地决定。 | 战时意向声明属于非正式条约,其效力已被《旧金山和约》取代。 |
| 《波茨坦公告》 | “开罗宣言之条件必将实施…” | 再次确认了《开罗宣言》的法律约束力。 | 再次确认只是意向声明而非主权的法律转移,最终处置有待和平条约。 |
| 《旧金山和约》 | “日本兹放弃对于台湾及澎湖群岛之一切权利、权利根据与要求。” | 合约时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排除在外,属“非法”条约,台主权已于1945年回归中国。 | 是具有决定性的法律文件,日本放弃了对台主权,但未将其移交给任何国家,台湾的法律地位至今未定。 |
| 联合国大会第2758号决议 | “…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利…并立即把蒋介石的代表从它在联合国组织及其所属一切机构中所非法占据的席位上驱逐出去…” | “干净彻底地”解决了包括台湾在内的全中国的代表权问题,确认了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部分。 | 仅涉及代表权的程序性决议,决议未提及“台湾”,不代表决定台湾的主权归属,不等同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中国原则”。 |
正如上表所示,要彻底粉碎“台湾地位未定论”,“三部曲”纪念日的统一观奉承的正是以北京的“一个中国原则”使美国政府的对所谓“一个中国政策”的歪曲以先发姿态予以叙事争夺,在国际上孤立台湾,为最终实现国家统一扫清外部障碍。因此也可以设想的是除去中美双方之外的国际社会的那种既不与台湾建立正式外交关系的前提下又保持密切非官方往来的国际关系的灰色空间将是北京叙事要压缩的目标,也必然迫使各国在对台主权问题上做出更明确的站队。当国际社会普遍认同北京叙事,其结果也必然是围绕所谓“台湾地位未定论”的破产以及对台统一无可争议的“维护主权和反分裂”的解读。
结语
对内巩固执政,对外争取国际认同,对台施加心理压力这一套连贯的战略是笔者对台湾光复纪念日设立之管见。作为历史学人也应当意识到,2025年“台湾光复纪念日”的设立是北京发出的政治信号:争夺台湾的战争与战线将不仅将在台湾海峡和国际外交上进行,也将在历史中展开。
最后想以毛主席一九六五年三月寄给蒋介石的一首有劝归劝统之意的诗收尾:
《临江仙·寄友》
毛泽东
柳绿花红莺燕舞,京都料峭风微。
菊香书屋奏琴徽。
依然明月在,何日彩云归。
地覆天翻君亦老,东征北伐声威。
草山薄雾拂单衣。
我今寻老友,把手话心扉。
2025年10月25日夜